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小麦幼胚培养中体细胞胚发生和植株再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组织培养中的植株再生,早期认为主要是通过器官发生途径,但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量植株再生是通过体细胞胚发生途径。我们以小麦幼胚作为外植体,在附加6mg/12,4-D,0.5mg/1 KT,300mg/1 LH 和3%蔗糖的 MS 培养基上可形成大量愈伤组织。该愈伤组织经过5个月继代培养仍保持较高的分化频率。将2,4-D 浓度从6mg/1降至2mg/1继续培养后,继代中以60%的频率产生胚性愈伤组织,如再进一步降低2,4-D 浓度至0.5mg/1时,  相似文献   
82.
长穗偃麦草DNA导入小麦后代变异系醇溶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将抗逆性强的长穗偃麦草总DNA导入普通小麦甘麦8号,后代中出现了广泛的变异,并筛选出两个高产、分蘖力强、抗条锈病的新品系。以这两个品系为材料,以供体和受体作为对照,研究了外源DNA导入后籽粒醇溶蛋白的变化,发现醇溶蛋白的增加、缺失和电泳迁移率的变化,新增加的组分与供体长穗偃麦草某些组分相对应。由此推测外源DNA导入受体后有可能某些DNA片段插入受体基因组从而导致受体基因表达改变或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83.
以宁夏枸杞无菌苗叶片为材料,对体细胞胚发生过程中激素作用、可溶性蛋白质变化及体细胞胚发生频率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激素处理、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组分和体细胞胚发生频率均有一定的差异,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结果如下:(1)MS_1、MS_2和MS_3三种培养基上继代的愈伤组织难以诱导形成体细胞胚,为非胚性愈伤组织;而从MS_1、MS_2和MS_3分别转到MS_0和MS_4培养基上的愈伤组织体细胞胚发生频率高,属于胚性愈伤组织。其中以MS_3转至MS_0后的体细胞胚发生频率最高。(2)可溶性蛋白质SDS-PAGE分析表明:非胚性愈伤组织有特异性蛋白质67kD,胚性愈伤组织有特异性蛋白质35kD和44kD;蛋白质33kD和67kD受2,4-D调控,蛋白质49kD、57kD受6BA调控,而蛋白质37kD、51kD受2,4-D和6BA协同调控。  相似文献   
84.
植物体细胞胚发生与作物育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评述了植物体细胞胚发生在作物育种中的研究与应用,内容包含有:胚性细胞系的建立与原生质体培养;体细胞胚的形成与人工种子制作;胚性细胞与遗传转化;胚性细胞系与优良种质保存和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与突变体筛选等,并讨论了有关机理。  相似文献   
85.
通过控制单核能大小 ,将 1 2 C离子注入小麦种子胚乳 ,结果引起 M1 代植株的较大变化。这些变化包括 :生物学性状的变异 ;根尖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的显著提高 ;POD酶活性显著提高和 CAT酶活性、MDA含量和蛋白质含量的较大程度的下降等。本文也讨论了诱变胚乳对胚作用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86.
培养5天,伊贝母鳞茎外植体内淀粉含量明显增加,淀粉酶活力降低,随着细胞脱分化,组织内淀粉含量降低,淀粉酶活力增高;低温培养阶段,淀粉大量积累,淀粉酶活力降低;芽原基形成时期,淀粉含量急剧下降,淀粉酶活力增高;再生植株形成时,淀粉含量及淀粉酶活力趋于稳定。培养初期及低温培养期间,当淀粉大量积累时,蔗糖酶活力增高,蔗糖被分解利用;培养15—25天,蔗糖含量升高,蔗糖酶活力降低;芽原基形成时,蔗糖含量下降,蔗糖酶活力增高;根原基形成时,果糖含量急剧下降。在整个组织培养过程中,β—淀粉酶活力始终高于a—淀粉酶,而且变化幅度大。  相似文献   
87.
本文用累积分布曲线法对东农 363及农东415两个粳稻品种进行了抗稻瘟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东农363对Hokul菌株的抗性是由一对显性抗性基因控制的,东农415对Ken53-33菌株的抗性是由两对互补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对Ina72菌株的抗性是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的,其中一对控制高抗反应,另一对控制中抗反应。两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对稻瘟病菌的抗性遗传是由细胞核控制的,细胞质在抗瘟遗传中的作用在本试验的测试品种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Abstract:By means of cumulative distribution curve methods,two Japonica varieties Dongnong 363 and Dongnong 415 were analysed for the inheritance of blast resistanc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of Dongnong 363 variety to Hokul blast strain was controlled by one dominant gene.The resistance of Dongnong 415 to Ken53-33 strain was controlled by two complementary dominant genes,to Ina72 strain was controlled by two dominant genes,one dominated over the high-resistant and the other over the middle-resistant.Genetic analysis of F3 plants of two reciprocal crosses showed that the resistance to the rice blast disease was controlled by nuclear gene,no cytoplasmic effect was found in the tested varieties.  相似文献   
88.
本实验探讨了C~(6+)重离子对山黧豆种子的诱变效应,结果发现,C~(6+)重离子对山黧豆种子的萌发率、成苗率、幼根及幼苗生长速度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辐照剂量与效应呈明显正相关,此外,与~(60)Co-γ射线相比,C~(6+)重离子不仅诱导形成了较高的有丝分裂畸变率,而且还能在所用剂量的低中级剂量范围内(10~2—10~5P/cm~2)产生较宽广的畸变谱,表明C~(6+)重离子照射有可能在辐射损伤较小的情况下产生有用突变。文章还推论了C~(6+)重离子在山黧豆无毒或低毒品系的诱变育种中可能采用的剂量范围。  相似文献   
89.
利用开顶式熏气室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CO2浓度对禾谷缢管蚜种群的影响,以期对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不同降雨地区的小麦蚜虫关系发展趋势做出初步预测.结果表明,随CO2浓度升高,禾谷缢管蚜种群持续增长,但以CO2浓度从350μl·L-1上升到550μl·L-1时增长最快;禾谷缢管蚜种群大小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各CO2浓度下均以60%土壤水分的最大;当CO2浓度从350μl·L-1上升到550μl·L-1时,60%土壤水分下的种群增长最快;当CO2浓度从550μl·L-1上升到700μl·L-1时,60%和40%土壤水分下的种群增长相近,且高于80%土壤水分下的增长.据此可以认为,随大气CO2浓度升高,禾谷缢管蚜种群会持续增长,从目前至下世纪中叶的时间内可能是蚜虫种群增长最快的阶段,特别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禾谷缢管蚜种群增长幅度较大、小麦受害较重.  相似文献   
90.
栓菌420(Trametes sp. 420)漆酶基因lacD以两种方式在巴斯德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进行异源表达,产生两种重组漆酶:rLacDx(具有天然N-末端)和rLacDe(N-末端带有8个额外的氨基酸残基)。摇瓶发酵18d,rLacDx和rLacDe的产量分别为1.21×105u/L、7.38×104u/L [以2,2′-连氮-3-乙苯-二噻唑-6磺酸(ABTS)为底物]。在高密度发酵条件下,rLacDx的产量增加到2.39×105u/L,同时其生产周期降至7.5 d。两种重组酶对愈创木酚底物的氧化特性相似,且在50℃和pH3~10的范围内均稳定。然而,rLacDx对底物ABTS的比活力(1761u/mg)高于rLacDe (1122u/mg),其表观Km值(427μmol/L)低于rLacDe (604μ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